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,其发生与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等基础疾病密切相关。
心内科专家孙建平主任指出,对“三高”进行早期、系统的干预与管理,是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关键环节。结合现代医学与中医“治未病”的理念,可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保障。
一、现代医学视角:“三高”与冠心病的病理关联
孙建平主任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解释道,“三高”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危险因素。
高血压: 持续升高的血压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持续的机械损伤。这种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起始环节,为脂质沉积创造了条件。
高血脂: 血液中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成分,会通过受损的血管内皮渗透并沉积在血管壁内,逐渐形成动脉粥样斑块,导致血管腔狭窄。
高血糖: 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,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,并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。
展开剩余66%孙建平主任强调:“‘三高’之间常常相互影响,协同作用,显著加速了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。当不稳定的斑块发生破裂,引发血栓形成,就可能导致急性冠脉事件,如心肌梗死。”
二、中医理论:对“三高”与冠心病的整体认识
在中医理论体系中,冠心病多归属于“胸痹”、“真心痛”的范畴。孙建平主任在临床实践中,注重融合中医的整体观。他认为,中医“未病先防,既病防变”的思想,与冠心病早期预防的理念高度一致。
从中医角度看,“三高”及冠心病的发生,与脏腑功能失调,特别是肝、脾、肾三脏功能紊乱,导致气滞、血瘀、痰浊内生有关。这些病理产物阻塞心脉,不通则痛,从而引发症状。
体质辨识: 中医常将此类患者辨证为“痰瘀互结”体质。痰浊与瘀血既是病理产物,又是致病因素,共同参与疾病过程。防治思路: 中医防治强调“扶正与祛邪”相结合,方法包括中药调理、饮食疗法(如药食同源)、针灸和传统养生功法(如太极拳、八段锦),旨在调节整体机能,疏通经络,化浊祛瘀。
三、中西结合,构建全面防线
孙建平主任建议,有效的冠心病防治,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路径:早期筛查,规范治疗: 定期监测血压、血脂、血糖。一旦确诊“三高”,应在医生指导下,坚持使用西药进行规范化治疗,有效控制指标。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石: 包括低盐低脂低糖饮食、控制体重、规律运动和戒烟限酒。
这与中医强调的“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”相契合。结合中医,调理体质: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,可根据个人体质,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,辅以中医药干预。
例如,使用具有活血化瘀、化痰降浊功效的中药或食疗方,帮助改善症状,调节体质,从整体上降低心血管风险。
孙建平主任最后总结道,面对“三高”这一冠心病的多重危险因素,我们不应被动等待。通过现代医学的精准诊断与规范治疗,结合中医智慧进行早期干预和长期体质调理,构建起一道“防、治、管”相结合的立体防线,才能最大程度地守护心脏健康,远离冠心病的威胁。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