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支耗资数十亿英镑的皇家海军舰队,在南海边缘上演了180度急转弯,昔日海上霸主的身影显得格外落寞。
一支耗资数十亿英镑的皇家海军舰队,在南海边缘上演了180度急转弯,昔日海上霸主的身影显得格外落寞。
2025年7月初,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的码头上,英国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航母庞大的身躯静静停泊。这艘排水量达7万吨的钢铁巨兽,刚结束为期一周的访问,却面临一个关键抉择:是北上闯入南海宣示“航行自由”,还是悄然绕道而行?
全球军事观察家屏息等待之际,这支曾高调宣称“可能通过台湾海峡”的舰队,突然掉转航向向东驶去,经印度尼西亚直奔澳大利亚。英国军方轻描淡写地解释为“避免刺激中国”,但英国《每日邮报》的标题却毫不留情——“帝国耻辱时刻”。
纸老虎现形:拼凑舰队的狼狈之旅
当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航母编队驶离英国港口时,表面威风凛凛的阵容下,隐藏着皇家海军难以启齿的窘迫。这支所谓的“多国联合舰队”,实则是一支临时拼凑的“杂牌军”——西班牙护卫舰、加拿大老式护卫舰、挪威轻型护卫舰,甚至连补给舰都要靠挪威的“莫德皇后”号撑场面。
展开剩余70%更令英国难堪的是,航母上搭载的18架F-35B隐形战机中,竟有12架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。英国连一支完整的舰载机联队都凑不齐。
故障阴云始终笼罩着这次航行。6月14日,一架价值1.1亿美元的F-35B战机因“技术故障”迫降印度喀拉拉邦机场,在热带阳光下滞留超过三周。印度网友戏称其为“最贵的观光装置艺术”,喀拉拉邦旅游局甚至用这架战机制作旅游海报:“喀拉拉太美,我不想离开”。
这不是孤例。就在半年前,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航母因螺旋桨联轴器故障,在启航参加北约演习前紧急返厂维修,被英媒痛斥为“移动的钢铁棺材”。
南海天平:中国实力筑起的海上长城
当英国航母在新加坡犹豫不决时,中国南海防御体系正严阵以待。山东舰航母编队刚结束西太平洋高强度训练,停泊香港随时待命。辽宁舰也在南海区域巡航,形成双航母战略威慑。
中英海上力量的差距不仅体现在装备规模上,更在体系支撑能力上高下立判。英国航母编队远离本土作战,缺乏可靠的后勤保障;而山东舰背后是南沙、西沙群岛的完备基地网络,空警-500预警机提供全天候侦察,陆基东风-21D反舰弹道导弹射程覆盖整个南海。
军事专家分析指出,在南海这个特定战场环境下,英航母编队对抗成功率不足17%。一旦冲突爆发,这支“万国牌”舰队各作战单元间的协同指挥将面临巨大挑战。
帝国黄昏:皇家海军衰落的深层病灶
英国航母的南海退缩,暴露了这个老牌海军强国的系统性衰落。当水兵们驾驶价值数十亿英镑的航母远渡重洋时,英国本土的军人却因薪资赶不上通胀,不得不领取救济食品。
人才凋零与装备老化形成恶性循环。英国海军连唯一一艘补给舰“维多利亚堡”号都因缺员无法出动;45型驱逐舰和23型护卫舰中超过半数因维护不善无法部署。
更令人咋舌的是低级失误频发——两艘扫雷舰在巴林港口倒车时相撞;航母地勤忘记清理防水盖导致F-35B坠海。这些事件揭示了皇家海军官兵职业素质的整体滑坡。
造船业的衰败更是雪上加霜。“威尔士亲王”号建造期间屡次传出停工消息,服役后发现螺旋桨传动轴未校准,振动超出设计公差。曾经建造无敌舰队的大英帝国,如今连航母轴系都调不准了。
政治豪赌:一场注定失败的地缘表演
英国政府强撑门面派航母来亚太,实则是场危险的政治赌博。面对国内通胀高企、支持率暴跌的困局,唐宁街试图用“对华强硬”转移矛盾。
同时,这也是向美国递交的“投名状”。在美国施压盟友增加军费之际,英国航母亚太巡航被视为对“印太战略”的站队。
这场表演的代价远超预期。当航母编队绕道澳大利亚时,英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也随之“绕道而行”。南海周边国家反应冷淡,越南等国明确表示希望域外国家不要介入争端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英国一面耗费巨资派航母示威,一面承受中资撤离的苦果——钢铁厂数千岗位岌岌可危,伦敦金融城警告“每打一次反华牌,GDP就掉一块”。
发布于:河南省配资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