烟草中的尼古丁具有兴奋作用,在高度紧张的战场环境下,香烟是能够舒缓军人情绪、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有效补给,国民党军在中国近代抗战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当时国军军中也流行着不少香烟品牌,有些还能在当下寻找到足迹,还有一些则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,只留下让人念念不忘的回忆。
手中的香烟各有千秋
许多抗日影视剧作品中,都能听到“三炮台”这个名字,《亮剑》中国军师长楚云飞便对其情有独钟。
不过,在那个总体物质条件并不算富足的年代,“三炮台”可不是普通士兵能消费得起的,是专门给那些穿官服、有银子的人抽的,这些“上流社会”形成的抽烟习惯,都不得不提到那家名为英美烟草的公司。
1881年美国烟草大王詹姆斯·杜克听闻美国第一个卷烟机问世后,所询问的第一个事情就是中国地图,那时的中国有4.3亿人口,对他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。
展开剩余90%短短7年后,他就带着美国烟草公司进入中国,在清政府无力对抗的情况下迅速打开市场,经历了与英国帝国烟草公司的“烟草战”后,杜克成立了英美烟公司,彻底开始了烟草扩张之路。
这家公司在中国烟草业中始终处于垄断地位,即便到了民国,洋人的影响力并未减弱,英美烟公司推出的产品也始终受到欢迎,那些后来大部分成为国军将领最爱的品牌。
最出名的,莫过于“三炮台”、“老刀”、“哈德门”。
1924年,英美烟公司的营销来到了新的高度,他们甚至在天津开了一家名为“三炮台”的电影院,还特意请来各类名流捧场,黎元洪带着全家人都亲赴现场,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营销手段瞬间让“三炮台”在达官显贵心中占据了分量。
每包“三炮台”中还会附赠一张小烟标,上面印着中国人熟知的水浒传一百零八将、三国志人物画像等,还把不少烟民都变成了收藏爱好者。
那个年头,还有很多国军高层将领认准了这几款英美烟公司出品的香烟品牌,是因为这些牌子是洋货。
普通军官、士兵也对“三炮台”情有独钟,关键就在于这种香烟的味道要比普通香烟浓烈很多,一般的吸烟者有可能吸食一口都会被呛到,民间对这款香烟的反响一般。
可对于要行军打仗的军人来说,吸烟不仅是一种消遣,还具有缓解压力的作用,因而军队内部香烟还成为硬通货。
抽洋货、用洋货一度成为身份的象征,使得军阀和财阀对其趋之若鹜,期间虽有民族资本所创立的南洋烟草公司,但从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单方面调高烟税,使得抗战前夕公司就陷入困境,宋子文则以低价收购了南洋烟草股份20万股。
而到了抗战阶段,很多国民党将领因习惯了过去的口感,对“三炮台”还是情有独钟,类似的还有“老刀”、“哈德门”。
“老刀”早在1891年就开始在中国销售,存续年龄比“三炮台”更久,这个品牌源于英国,最初名称其实是“海盗”,不过是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才放下了端起的架子,选择了这么一个本土化的翻译名称。
“老刀”在抗战中也经常出现在一些国军将领的桌上,不过它的市场占有率在同时期还是要远远少于“三炮台”。
“哈德门”同样名噪一时,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:帝国主义在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,一个英军头目名字就叫“哈德”,这支侵略部队攻打了北京崇文门,帝国主义为了奖励哈德,就把崇文门改叫为“哈德门”。
不久后,“哈德门”就跟“老刀”、“品海”等香烟品牌一同运输到中国。
对于这些国军将领而言,抗战期间的烟草供应也有限,每个人的口味也各有不同,最起码在“老刀”、“三炮台”、“哈德门”中总能选择到一个合适的口感。
要是说更为高端和稀有的品牌,就不得不提到“仙女”了。
这款香烟的流行要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,主要起源于上海、天津这样的大城市,由于西方文化的传播,冒出来几位号称“新时代女性”的女人,在英美烟草公司的推动下,不少“代言人”身着旗袍、看书、喝咖啡、拉琴,指尖还夹着一支“仙女”。
当时大多品牌香烟的包装都比较简陋,英美烟公司就特意推出了这种色彩斑斓的盒子,一下就提高了档次。
同时期的巨星阮玲玉、胡蝶等都曾为这款香烟做过宣传,使得“仙女”一下就和“优雅女人”挂钩,后来这款香烟就成为了“高档”的代名词,因此在抗战期间还经常有国军将领的口袋里放着这款香烟,只不过比较少见。
和“三炮台”那样劲大的香烟还有“骆驼”。
一次,宋美龄在接受美国《时代》周刊女记者采访后,双方在一家餐厅吃饭,宋美龄就从包中掏出了一包骆驼香烟询问对方是否抽烟,对方表示不抽,随后宋美龄就点燃了一根独自抽起来了。
女记者见状后又说:“其实我是抽烟的,但看到墙上‘请勿吸烟’的标语后,我就不好意思了。”
宋美龄却说:“那是写给老百姓看的。”
还有一张民国时期的照片显示:国军司令官李弥正在指挥所里吃着六菜一汤,桌上还扔着一包“骆驼”。
这也足以见得国军将领对这款香烟的喜爱。
前线士兵也需要香烟
香烟对于正在战争状态下的战士是极为重要的,国军那些高层将领抽的香烟比较好,但基层官兵也需要香烟来缓解压力。
国民政府也考虑到了这个要素,并把香烟供给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办。
但那个年代香烟是紧俏的,吸烟的人数在增加,但战时状态能维持正常运转的烟草比较少,香烟的供给并不能保证每一位前线烟民的“吸烟自由”,香烟就这么作为一种“硬通货”在军队内部流通。
受到供应环节的影响,国军前线士兵收到的香烟种类五花八门,通常是直接按根数来发的,那种一条、一包的情况都不太常见,士兵们抽到的通常是“哈德门”,还有就是“大前门”。
“大前门”其实还是洋货,依然属于英美烟草公司的产品,这其实也是历史的无奈,体量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就这么被外国资本垄断,好不容易才冒出头的民族资本企业却被国民党自己弄的濒临倒闭,也就不奇怪军队烟草供应中四处都是洋货的影子了。
英美烟公司最初是非常傲慢的,毫不避讳地取了“海盗”、“哈德门”这样的名字,随着中国国内民族意识的觉醒,许多消费者都自发抵制外来商品,和那些高高在上的国民党高层形成鲜明对比。
但英美烟毕竟是一家企业,它需要的是不断适应市场环境,销量下滑的事情他们无法接受,便盘算着如何生产一个具有“本土特色”的卷烟品牌,“大前门”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。
大前门其实就是北京的正阳门,为了让消费者感觉到“大前门”就是中国香烟,烟标上还是正阳门的图像。
英美烟公司为了更好的体现这款香烟的独特性,并在原本名字前后加上了“GRANDE”这个单词,慢慢就形成了“大前门”的叫法;后来更加贴合中国文化的“颐中烟草公司”成立后,很多消费者还以为这家公司是中国公司。
抗战期间很多前线士兵拿到的香烟都是“大杂烩”,里面会包含多种香烟,具体能抽到哪一种,还得看部队得到了何种供应。
烟草,也见证了很多历史的瞬间。
南京保卫战之前,唐生智就向蒋介石保证“临危不乱,没有统帅命令绝不撤退”,蒋介石相信了他,在积极备战南京的同时还把首都迁往重庆,即便当时的唐生智看起来态度极为强硬,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确实有限。
12月5日南京保卫战打响之后,唐生智却经常待在家里,每几分钟就用热毛巾擦脸保持清醒,他的桌上就放着不少“三炮台”。
听到外面的消息不断传来,唐生智更是一根接着一根抽,局势也愈发危急。
随着日寇侵略的脚步遍布大片神州土地,很多烟厂也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,不少香烟的供给都出现问题;1941年太平洋战争打响后,日本人就接管了颐中烟草公司及其工厂,“大前门”一度停产了四年,待到英美烟拿回工厂的时候,已经是4年过去了。
颐中烟草公司被占领的同一年,同样是由英美烟公司在沈阳创立的启东烟草公司也被日寇接管,后来还被更名为“满洲烟草株式会社”,这家分公司同样命途多舛,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英美烟公司拿回。
1941年后,新四军在遭遇围堵时考虑到经费不足、粮草短缺、各种物资供应不及时的现状,由张云逸牵头办了一家烟厂,就近采用淮南附近的烟叶,一句“质量是商品生命”的提醒下,战士们从多个角度想办法,还冒着巨大风险组建了一支运输队伍,这便是“飞马”牌的起源。
“飞马”依靠上乘质量冲出新四军驻地抵达东部沿海各大城市后,就连香烟销售商们都震惊不已。
当时的香烟产品还是被英美烟公司牢牢控制,“飞马”可谓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,很快火遍了大江南北,每天前来订货的供应商不计其数,新四军也靠着这种办法回笼了资金。
因此,在抗战的末期,还有不少国民党士兵抽到了“飞马”这款香烟,当时这款香烟的总销量只少于“大前门”,因此还有不少国军习惯了这种口感后就很难适应其他品牌了。
建国前夕,一位公安人员还靠着一枚“飞马”的烟头抓住了一个大特务,推断过程便是:此类香烟价格昂贵,一般只在南京、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销售,北方很少见,平民是买不起的。
艰苦的抗战年间,前线拼死拼活的战士们就连吸烟都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,足以见得当时的不易。
参考资料
1.哈德门香烟 中国商业老海报
2.中国烟草的红色记忆——马背上的随军烟厂.国家烟草专卖局
发布于:云南省配资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